第一章 敲代码悟道德经:第一章里的“做”道与“变”道
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。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,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这篇在说道是什么,为什么是再说还是在做呢,看了好几个版本的解释,有的解释说道如果能被道说出来,就不是常规的道,这是停留在了说的层次,道深奥难以说尽,能说尽的道不是我们理解的道了。有的解释说道是要按照道的规律来做的,第二个道的走道是动作。非恒道是说道不是一成不变的,任何规律都有时空的限制。道是会变的,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唯一不变的是变。我是学习计算机的,我倒是偏向第二种理解,道是要做的,不能光说。就如果计算机程序说的再好,不自己动手永远不清楚里面有多少东西,不敲代码只说理论是做不好程序的。就像人游泳,只讲理论不下水,是学不会游泳的。
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名,万事万物都可以给一个命名的,比如一只可爱的狗狗,一只猫猫,狗叫狗,猫叫猫,如果开始时候就互换,估计也是一样的。也许本来已经互换了呢。有人说狗以后不会换成猫了,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这个以后是多久。说不定人类毁灭,再次生物大灭绝之后产生的动物,猫就是狗,狗就是猫了呢。你起的名称就不是恒久的名字了。
万事万物没有形成之前,都没有名称,叫他大,叫他道,是道推动了万物的生成。等万物形成之后就可以起名字了,有名 万物之母。
有欲和无欲两种状态来观察。观察的是什么呢,秒是道的本源,宇宙的奥妙。徼是事物发展的轨迹,运行的法则,想找出界限来。一个是先天的,一个是后天的用途。
所以从两种状态,一种不要掺杂任何想法,不掺杂后天知识,想要思考求索万物本源就要拿掉有色眼睛,放空心态来做。就如同我们评价一个人,如果在人世间评论就不可能公平公正,因为你有自己的看法一样。有欲的状态感觉就俗世了一些。可以不理解欲望,是不是目标,有目标的去做事,去观察事物运行规则,目的就是找到边界,目的就是他的轨迹。
不管是放空心跳观察,还是带有后天思考观察,从大的方向这两种心态都是由道生,有道推动,无和有本是一体。只是名称不一样罢了,一个是先天之先,一个是后天起的名字。所有的奥妙,所有的智慧,不管先天的后天的都是一个本源,都是道的规律推动。这才是修行的法门。都是开了一扇修行的窗口,不论你开前窗还是开后窗,只要按照道的规律形式,去理解去思考都能达到本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