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软件开发的真正瓶颈,从来都不是写代码!”
兄弟们,可别被“AI一天写完一周代码”的宣传忽悠瘸了。
现在满地的LLM工具,咔咔给你吐代码比吃豆人还快,结果呢?
评审看不懂、测试跑不动、新人接手直接懵圈——这才是真实开发日常。
写代码从来就不是卡脖子的地方,让整个团队理解代码、别互相埋雷才是真瓶颈。
看看现在这局面:实习生靠Copilot半小时搞定个模块,提交记录漂漂亮亮。
等review时傻眼了,这代码跟团队规范压根不沾边,里头藏的边界条件处理全是坑。
让他改?
人家反手给你重新生成一份,结果新坑叠旧坑。
高级工程师天天在PR里当排雷兵,时间全耗在给人形编译器擦屁股上。
更魔幻的是协作现场。
晨会个个汇报“今日产出200行”,实际呢?
全是互相看不懂的魔法代码。
LLM生成的那些花里胡哨的抽象层,老鸟看着都费劲,新人直接原地去世。
说好的知识传递?
现在代码生成速度碾压交流速度,文档写得还没代码过期得快。
也别扯什么测试兜底。
现在AI生成的代码量暴涨,测试用例根本覆盖不过来。
上周有团队用AI搞了个支付模块,单元测试全绿,上线直接崩——生成了个没考虑货币精度的神仙算法。
debug?
工程师对着黑盒模型生成的代码,跟考古似的连蒙带猜。
说穿了,LLM就是个效率放大器。
你团队协作强,它能锦上添花;你流程本来就稀碎,它直接给你炸出粪坑效应。
当PR里70%代码是AI整的活儿,review成本反而暴涨,因为得时刻提防着:
这孙子真懂自己提交的东西吗?
生成的代码是不是在给三年后的同事埋雷?
注释和实现到底哪个在说谎?
现在老板们看着代码量报表笑开花,殊不知技术债正在地下疯狂复利。
等哪天系统复杂度突破临界点,修bug比重写还贵的时候,你看他们还笑不笑得出来。
工具从来不是问题,用工具的人怎么不被工具带沟里才是关键。
下次谁再吹LLM提升开发效率,麻烦让他先看看运维兄弟的头发还剩几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