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敲过代码的我,半小时「聊」出一个能用能分享的「小程序」


技术民主化浪潮真的来了?

腾讯用CodeBuddy IDE把编程门槛砸得粉碎。

互联网大厂纷纷押注AI编程赛道,普通人半小时搓出能上线的小程序,程序员饭碗还端得稳吗?

这事往深了想,不只是写代码快慢的问题,而是整个互联网生产关系的重构。

AI编程工具现在能帮你把低保真原型直接生成可运行代码,产品经理和UI设计师自己就能搞定前端开发。

某游戏公司的主程说,团队现在用AI生成重复性代码的时间省了60%,但核心算法还是得手动调。

问题在于,工具自动生成的代码往往有隐藏漏洞,某电商平台就爆出过AI生成的优惠券代码被薅羊毛200多万的案例。

技术普惠背后,企业要承担的质量风险其实在转移而非消失。

开发效率突飞猛进的同时,行业薪资结构正在剧烈分化。

深圳有个编程培训班今年招生量暴跌40%,而AI提示词工程师的时薪炒到2000块。

有个现象很有意思:传统外包公司开始转型做AI开发代运营,帮客户训练专属代码生成模型,单笔合同金额比传统开发高出3-5倍。

这波技术革命里,最先失业的可能是只会CRUD的初级程序员,但懂业务又能调教AI的开发者反而更吃香了。

看着吧,不出两年,AppStore里会出现大量"民间开发者"作品。就像当年的微信公众号降低了内容创业门槛,AI编程工具正在制造新的数字产品军备竞赛。杭州已经冒出专门帮人训练私有化代码模型的创业公司,收费模式是按生成代码行数抽成。但别急着狂欢,这种模式下产生的代码版权归属至今没有明确司法解释,去年国外就有团队用AI工具开发的App被苹果下架的纠纷案例。

技术发展从来不等人。当产品文档能直接转化成可运行代码,交互设计稿自动生成前端组件库,整个互联网产品开发流程都要推倒重来。大厂在财报里吹的"降本增效",本质是让更少的人控制更多的生产力工具。这波AI编程革命最值得警惕的,不是抢饭碗,而是技术垄断形成的新壁垒——当所有开发工具都内置大厂的云服务接口,生态绑架可比当年安卓系统预装狠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