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手机控到编程天才!老陈的野路子:废纸箱当教具,游戏机当奖励
老陈的儿子最近在小区里 “出圈” 了 —— 不是因为又玩手机被批评,而是拿到了顶尖大学计算机系的提前录取通知!这消息一传开,邻居们都惊呆了:这孩子前几年还是个 “网瘾重度患者”,作业不写、饭不吃,就抱着手机打游戏,老陈当时没少被老师叫去学校。如今逆袭成 “编程天才”,大伙都追着老陈问秘诀,他却嘿嘿笑:“哪有啥诀窍?就是陪着他一起‘疯玩’罢了,玩着玩着就把歪路走正了。”
老陈这 “顽童” 老爸,教娃从不用 “正经办法”,全是接地气的 “土招”,却比补习班管用多了。
对付 “手机依赖”,老陈的招儿特 “讨喜”。儿子整天抱着手机不放,老陈没骂他 “没出息”,反而翻出自己年轻时的宝贝 —— 一台老式红白机,还有二手 PSP:“小子,你玩的那些手游太简单,来试试我这个?能通关,我再给你找更有意思的!” 父子俩一到周末就 “开战”,研究怎么躲敌人、怎么攒道具,儿子还总跟老陈炫耀 “我找到新技巧了”。等儿子对老游戏机熟悉了,老陈才慢悠悠说:“你看这些游戏都是别人编的,咱要是自己编一个,想让角色干啥就干啥,不比玩别人的强?” 就这么一句,儿子眼睛亮了,主动找编程视频看,手机瘾不知不觉就淡了。
治 “厌学” 更有一套 —— 儿子物理总考不及格,说 “公式太枯燥,记不住”。老陈没逼他抄公式,反而拉着他 “搞创作”:用废纸箱剪轨道,用皮筋做缓冲,用瓶盖当小球,搭了个简易过山车模型。“咱来做个实验,你算好轨道的坡度和长度,要是算对了,小球就能从起点滑到终点,不掉下来。” 儿子为了让 “过山车” 成功运行,抱着物理书查 “重力”“加速度”,反复调整轨道角度,失败了就重来。老陈在旁边搭把手:“你看,刚才小球掉下来,是不是因为转弯角度太小?课本里的公式能帮你找到原因。” 慢慢的,儿子不仅能算出正确数据,还能主动跟老陈聊 “怎么改进轨道”,物理成绩也一路往上冲。
解 “社恐” 的招儿最暖 —— 儿子青春期后变得沉默寡言,跟同学说话都脸红,在家也很少跟家人交流。老陈没硬逼 “你要多说话”,反而用了 “纸条传情” 的法子:早上把 “今天降温,记得穿外套” 贴在书包上;晚上把 “你昨天编的小游戏,我玩了好几遍,太厉害了” 塞在枕头边。起初儿子只是默默收下,后来也会在纸条上回 “明天想吃饺子”,再后来,会主动跟老陈说 “今天同学夸我编的小程序好玩”。无声的纸条像桥梁,慢慢把父子间的隔阂融开,儿子也越来越开朗。
拿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,老陈感慨:“教孩子哪能光靠堵?就像管水流,你越堵越容易溃堤,顺着它的方向疏,才能引到田地里浇庄稼。你得先变成他的‘玩伴’,才能带着他看到更大的世界。” 原来,把 “沉迷游戏” 变成 “擅长编程”,不需要严厉的管教,只需要一个愿意花心思陪孩子 “玩” 的老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