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有三角函数的方程怎么解?牛顿切线法应用实例
虽然牛顿切线法常被用于求高次方程的近似解。但牛顿切线法其实并不仅针对高次方程,它是可以用来求一般方程的近似解的,例如下面这个方程中,包含有三角函数,也适用牛顿切线法。
牛顿切线法在系列视频“老黄学高数”第211讲中有详述,这里就不做介绍了。直接应用起来。而且还会有一些应用技巧分享给大家。
求方程x=0.538sinx+1的根的近似数,精确到0.001.
分析:首先为了方便描述,记函数f(x)=0.538sinx+1-x,然后求f'(x)和f"(x). 这里求得f'(x)<0,说明这是一个单调减函数,这样的函数最多只有一个根。一般会求函数趋于无穷的极限,证明它有一个根。不过这样做其实是多余的,无谓增加运算量。
因为接下来我们会检验这个根的位置,根据经验,可以很快发现方程的这个根在(1,2)上。因为f(1)>0,而f(2)<0,由根的存在性定理可知。既然这样就可以找到根所在的区间,又何必去证明它是否存在呢! 换言之,如果不存在,那这道题也就没有意义了。
牛顿切线法的第一步,就是要找到根所在的区间,一般会取一个单位区间(n,n+1)。函数在这个区间上,必须满足具有单调性和凸性。显然,这个函数在(1,2)上是单调减,且上凸的。根据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凸性的不同,牛顿切线法在这里分成四种情况,有两种运算策略,详情请观看“老黄学高数”第211讲。
而这个函数在零点所在的区间(1,2)上,单调性和凸性属于牛顿切线法的第四种情形,如下图:(注意,这并不是f(x)的部分图像)
如图,从B点画切线交x轴于x1,求得x1约等于1.583. 老黄第一次解这类题,在这里就傻傻地开始检验x1的误差。其实哪有那么快就得到近似解啊,这个x1多半是非常不准确的。哪怕符合精确度要求的,也可以不用求误差,直接取第二个点,用来比较x1的误差。这是老黄第二次解这类题的时候,总结出来的经验。老黄的意思是,每一道练习,你都要归纳出经验,不然就差不多相当于白做了。
再从x1画切线交x轴于x2,求得x2约等于1.538. 瞧!1.583-1.538=0.045,说明x1的精确度根本不符合要求。那么现在就检验x2的误差了吗?其实检验误差不如继续求点简便。
所以继续从x2画切线交x轴于x3,求得x3约等于1.538. 这就不用老黄解释了吧。很明显的,方程的近似根精确到0.001,就是1.538.
这是老黄第三次解这类题。那么老黄有没有得出什么经验呢?当然有了。要不然不相当于白解了吗?老黄的经验是,当精确度要求为0.001时,如果xn-x_<n-1>小于0.005,那么xn就是方程的近似解。否则就要继续求点。而且这个经验是可以拓展的。换句话说,检验误差这一步,完全是可以省略掉的。否则每个点都要检验误差,多余的重复运算就太多了。
求点的公式是牛顿切线法的核心,它是点列{xn}的一个通项关系式:
xn=x_<n-1>-f(x_<n-1>)/f'(x_<n-1>).
最后我们还是可以检验一下这个近似根的,就是强化知识嘛。当然它并非必要的。求导函数在[1,2]的最小值约等于0.707,用x3的函数的绝对值除以这个最小值,可以得到x3的绝对误差约等于0.00004,远远地小于0.001. 因此1.538的确就是方程精确到0.001的近似根。事实上,它的精确度不仅只有0.001,而是精确到0.0001了。
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题的过程如下:
函数f(x)的图像其实是这样的:
可以把上面的分析过程和求解过程结合起来阅读,对整个解题过程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。而且一定要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哦。